新闻资讯
洞察行业前沿,时刻保持探索精神,保持 HENGSHI SENSE 产品的优越性,
更多衡石精彩不容错过

免费试用

全部

精选案例

最新活动

衡石动态

下行周期ROI是企业数字化建设的主要考量 | 数智前瞻·数智化十问
作者:HENGSHI 时间:2022-10-09

数字经济正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主流趋势,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也从2012年的11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45.5万亿元,占GDP比重由21.6%提升到39.8%。无疑,数字化的步伐已势不可挡。


与此相对的,是中国企业数字化的进展绝对称不上平顺。有人说,业界缺少具有普适性的数字化范式经验与操作标准;有人认为,数字化缺少足够的重视、预算、资源与人才;甚至有人猜想,中国缺少数字化创新的产业基础……

如何定义成功的数字化甚至数智化、谁应该为数智化创新负责、数智化创新的预算从哪里来、如何才能最大可能的提升数字化转型的效率与成功率?……这些问题我们与行业人士一样好奇。

因此,我们36氪数字时氪团队(微信号:digital36kr) 正式启动了《数智前瞻. 数智化十问》这个系列。我们邀约了行业内长期关注数智化创新的创业者、投资人、从业者,与我们一起探讨这些当下数智化创新领域的热点问题。


本期是我们《数智前瞻. 数智化十问》的第八期内容。我们邀请了衡石科技的CEO刘诚忠。

衡石科技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数据分析和BI领域的标准化软件产品厂商,专注赋能全行业的SaaS / ISV 敏捷构建分析报表能力。旗下核心产品 HENGSHI SENSE 作为定位超前的Analytics PaaS能力平台,帮助合作伙伴在业务场景中轻松上线指标体系、数据看板、自助分析等功能。目前衡石科技已和亚马逊云科技、宝尊电商、浩方集团、积加ERP、领星ERP、探马SCRM、微伴助手、纷享销客、六度人和、思为科技、卫瓴科技等上百家先进厂商落地深度合作。


在采访过程中,刘诚忠对36氪讲述了他基于众多数字化项目所得的观察。他认为,


  • 大中台式的系统建设预算今年明显压缩,整个行业更加关注ROI的效率。敏捷建设、小步快跑的精益节奏越来越被企业主接受。

  • CDO的工作职责不同于IT基础设施建设,未来更偏向COO 。对CDO来说,数据是一个抓手,直接对企业的内部信息流转不断的进行优化,其实是升级为数据驱动的首席运营官。

  • 国内企业客户正处于从方案优先的交付服务型市场到产品优先的工具运营型市场这个漫长进程中,当下的企业客户确实更愿意选择开箱即用的方案,但提出更高要求是希望方案同时可以更加敏捷,具备灵活性。工具厂商和方案厂商的合作有助于TCO系统性降低,提升客户服务价值。


以下是专访部分(经36氪编辑):


CDO 更像COO而非CEO

36氪:谁应该为数字化创新负责?

刘诚忠:理想情况当然还是 CEO 能够亲自来抓。CIO 和 CTO 的角色跟 CEO 要好好配合。

数字化是一把手工程。比如说数据驱动管理转型,它一定是需要一把手的推动和支持才落得下去。这个是中国企业的当前现状。

CDO 更像COO ,传统的CIO 的底色还是比较偏工程或者说偏 IT 的,但CDO不一定,可能就是从运营岗成长起来的。对CDO来说数据是一个抓手,通过指标体系的建设,数据的基础运营架构的建设,直接对企业的内部的信息流转不断的进行提速优化,其实是掌握了更先进的数据运营手段的首席运营官。

与此配套的,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先进企业,在传统IT团队之外会单独成立数据分析团队,专注于挖掘数据价值,构建数据运营体系。

36氪:当前市场上CIO和CDO的画像是什么样的?

刘诚忠:企业的组织架构里之前是没有 CDO 的,是 CIO 在为整个 IT 在负责,数据是IT部门越来越重要的工作。这里的本质在于,数据并不是一种被运维支持的基础设施,数据也不是什么业务的产物或者体现,数据本身就是业务。我们看到企业的 IT 建设整体都在围绕着数据在重构。数据在倒逼着传统 IT 职能范围发生变革,整个链条上的各个角色都在围绕着数据去重新站位。在未来的企业管理中,掌握数据的核心人员在真正运营企业,而我们也在无形中通过数据民主化的趋势去实践现代化的人人主动参与的敏捷企业管理。

在我们的客户里面,我们看到比较合适的分工,是专门有 CDO 去抓数据运营体系和分析的整个链路和传播路径。CIO 更倾向于传统的IT 能力建设。有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数据处理的工作本身也需要很重型的基础建设,这部分反而往往还是由CIO在负责,因为这部分工作是非常工程化的。CDO 是真正负责数据驱动企业经营的使命。所以我觉得即使企业不设 CDO,CIO 也必将往 CDO 的这个形态去转移,这是一个趋势,我们无法想象未来还有不重视数据的企业,这是现代化企业管理的基础生存能力要求。


中台预算压缩 ,整个行业的数字化成本正在由于产品厂商的慢慢崛起而系统性降低

36氪:如何评价中国企业数字化?

刘诚忠:非常难,但难而正确。这是全行业趋势性的变化,像元气森林这种非常新锐的企业和阳狮这种传统的4A,无一例外都在大刀阔斧地做持续的数字化转型,坚定拥抱数字化的企业很多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

我觉得数字化转型是这一代中国企业必须要完成的阶段性的使命,所以去讨论成功失败多少没有意义,因为尝试就会有失败。我们应该是去找到成功的路径,并且从失败里面去做反思,我整体是乐观也是坚定的,这是我们作为行业的专业厂商应该推动的方向。

36氪:营销数字化是否是企业数字化的普遍切入点?

刘诚忠:营销相对来说最容易出效果,因为整个营销行业的数字化基础建设是最完备的。今年的需求还是大量聚集在营销,然后从大型的客户往中型以下的客户在蔓延,从数字化阶段成熟的行业在往数字化不够成熟的行业蔓延。最早的可能是金融地产行业,做营销中台或者营销分析的场景投入。现在这些技术或者产品工具在逐渐的成熟,整个行业的数字化成本在系统性的降低。这些技术能够通过SaaS的方式低成本的普及到更加多的中腰部客户。

除了营销侧,还有经营分析侧,也就是业财一体化和 ERP 结合的这些领域,还有一个是在人力资源侧。另外像制造业或者零售品牌的厂商,供应链的优化也是比较常见的。

36氪:如何理解数字化的成本在系统性的下降?

刘诚忠:这就是软件产品公司的价值,也是企业服务市场必经的阶段。我们不可能永远处于高成本的投入建设模式和重型服务模式,生态结构会变化,对企业客户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产品公司的价值说白了很简单,通过功能的完备性和成熟度,成功做到在一个行业内批量减少重复投入。

很多企业会采用一些非常底层的、大而全的系统建设,建设周期其实很长,也需要比较高的预算和承担高失败风险。举例讲,我个人是支持中台的建设方法论的,但是我认为需要更加精益和成本控制,中台并不是大企业的独特需求,其实是很多企业都需要的。

今年的变化趋势就是有一些非常资深的行业ISV厂商和标准的能力工具平台厂商合作,基于日益成熟的标准化工具平台,为客户敏捷交付全面的中台方案,这样的合作甚至可以把成本压到之前的一个中台建设成本的 1/10 。它降低的是方案交付厂商大量功能性的重复产研投入和人力实施交付成本,最后给到客户的像CDP用户洞察平台 、营销中台这样的方案能够可控,第一它落地很快,第二它也还是量身定做的,非常贴合客户的场景,解决了之前中台的长建设周期、高失败风险和大成本投入的问题。

36氪:如何评价数科公司模式?

刘诚忠:我理解的数科公司出现的前提是在原先的集团它的经验是足够先进的。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对外输出,面临的一个挑战是经验要产品化并且商业化。

数科公司和母公司是两类公司,所以它的成本核算、它的盈利模式都是根本性不一样的,这是推动他去剥离的一个理由。第二点是大多数的数科公司是产研为导向的,它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需要集团输血或者说单独融资的。所以成立数科公司去接受市场的真实考验,是比较好的成长路径。


当前数字化进入到下一阶段——从单纯方案优先阶段走到专业方案和成熟产品结合的阶段

36氪:数字化是否以完善的数据治理为基础?

刘诚忠:我们奉行的是一个敏捷迭代和应用先行的方法论和实践理念,在这个理念指引下,我们并不建议客户先慢慢的打基础、做数据治理,因为业务的发展太快,灵活性太高,盲目的去做前期的准备和治理工作,反而会拖慢业务的响应速度。所以不管客户是成熟的还是说相对薄弱的情况,都会建议客户先从业务场景着手。

我们对接企业已经有比较高价值的数据,根据它的数据现状,以最快的速度去交付和落地一两个非常亮点的场景,那么整个企业内部在数字化转型上会得到很正向的反馈和激励,更好的是,能够激励大家养成看数据、用数据的习惯,企业文化的养成需要这些习惯不断建立,用单点应用带动组织转型。

所以在这个基础上,用敏捷迭代和小步快跑的方式不断的优化,不断推出新的场景,那整个公司就会被带动起来。

对于推行数字化转型来说,我觉得它并不完全是一个从下向上的过程,这样太笨重,容易脱离实际需求,不是非要先做数据底层,然后才能做中间的业务逻辑,然后再做应用。在很多企业里面,其实会首先关注应用,然后有中间一层能力平台比如PaaS形态的平台去支撑这个应用,这个平台往下可以去接纳包容底下数据环境的多源异构的复杂性,对上呈现非常清晰的能力视图。

36氪:数字化的主要推动力有哪些?

刘诚忠:过去相当长的时间,数字化是一些先进的咨询公司和先进的方法论推动的,是一个观念先行的状态。

之后进入到第二阶段,就是方案优先的阶段。大量的中国企业是在通过不同领域的解决方案推动数字化转型。其实我们现在就处于这个时间点,垂直行业的解决方案推动每一个行业的企业来完成数字化转型。

方案优先会更加关注客户场景,而较少关注效率和ROI,当下的阶段在变化,成熟的产品开始脱颖而出,产品和方案开始紧密结合,既保证服务的价值兑现,也能够控制成本投入挣到钱,整个产业会更加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企业自身的 IT 运维水平和数据意识不断的加强,会进入到第三个阶段,就是工具软件带动方案的阶段。

在工具软件推动的阶段,企业更愿意通过采购自助分析的工具,去直接应用于业务部门。目前国内的阶段是在从第二阶段往第三阶段走。在这个阶段中,我认为中国会出现一批非常优秀甚至是伟大的软件产品公司。因为只有做整个社会成本结构的精细化分工才是最经济的,客户通过采购最优质的工具去灵活满足自己的业务需求,同时结合专业的行业咨询和方案厂商的紧密长期配合,是更加成熟的模式。

36氪:经济寒冬,对数字化厂商有哪些影响?

刘诚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节奏是在加快的,今年明显更加的务实,所以让企业降低成本的这部分数字化转型的预算,我觉得反而是在增加的。很多自研的预算也会缩减,因为在经济下行周期会倾向于去采购成熟的工具。

从我们的角度来看,零售、快消、金融、制造都上涨的比较明显。企业需要通过数据来指导决策,做到降本增效,所以数据分析和报表工具的需求在非常明显地增加。这里有一个比较大的趋势是,企业不再只以交付实施的定制化 BI 项目来落地,而是开始熟悉并拥抱工具产品来自己构建数据运营的内功。而更加高效的方式是很多非常专业的 ISV 厂商通过跟我们这样的标准平台产品合作,来为每个行业的客户群体规模化的落地场景化的分析方案。这种场景化的分析在落地的成本和实施周期上都是非常经济、非常短平快的。

我觉得可能在这个下行周期,以更收敛的问题域,更明确的分析场景和更标准的数据接口,落地一些分析的报表场景和探索的场景,对企业主来说是更务实的选择。

数据分析的预算还是以几十万到小几百万的量级居多。大家在这一块其实都倾向于保守,不会有特别大的预算去专门去做 BI 的项目。通过方案厂商和工具厂商的合作,快速的交付能够让业务部门直接开箱即用的方案,有很大的ROI优势,所以我觉得这个是今年和未来的数据分析行业的主流趋势。

36氪:您怎么看待中国的数字化未来?

刘诚忠:我觉得是要去为过冬做准备,要更务实地操作,比如收缩团队、降本增效。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大型的或者说过于创新的预算会得到明显压缩。

然后在这个过程中,一个非常明显的情况就是企业不会再轻易投入自研。整个 ToB 领域的工具厂商会得到一个比较好的成长周期。

企业也会更加优先考虑比较标准化的方案厂商,因为有利于业务部门,采购过来是可以开箱即用的。然后企业再去做投入预算的时候会更加的重视 ROI 。

衡石作为一个标准的平台产品厂商,在这种情况下最有效的路径,就是我们跟市场上所有具备行业级解决方案能力的专业厂商合作,让他们去满足客户需求的时候,能够不用投入大量的研发成本,并大量降低交付实施成本,客户几乎没有风险的得到非常有针对性的分析场景的解决方案,这样合作链条里的三方都是受益的,是一个最优的资源配置。



相关资讯
热门标签
衡石科技 衡石BI BI ChatBI BI数据分析 BI PaaS平台 BI工具 AI+BI 企业级BI 嵌入式BI HENGSHI SENSE AI BI平台 ISV/SAAS 厂商 BI PaaS 指标平台 AI Copilot Agentic BI BI Agent HENGSHI SENSE 6.0 ChatBI解决方案 BI系统 对话式BI 传统BI 指标中台 指标管理 一站式BI分析平台 deepseek BI可视化 Chat2Metrics 零代码BI BI报表 数据中台 可视化报表 Deep Seek 多租户 交互式BI Data Agent BI软件 NL2SQL 嵌入式分析 AI Agent BI解决方案 大数据模型BI AI数据 生态伙伴 OA crm 语义层 NL2DSL 衡石ChatBot ChatBot 智能问数 Gen AI 生成式BI HQL React SDK 自助式BI 问答式BI 爱分析 SDK
立即体验 HENGSHI SENSE
让商业分析触手可及

电话咨询:15810120570

公司邮箱:hi@hengshi.com

北京市海淀区西小口路66号中关村东升科技园B-2楼D201室

上海市黄浦区延安东路550号海洋大厦29楼2903室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光源五路宝新科技园4栋707号

扫码关注